贵港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
- 时间:
- 2019-02-27 15:41:16
- 作者:
- 刘老师
- 阅读:
- 来源:
- 广西教师资格证考试
目前,全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8所(不含已停止招生学校和区直在我市办学的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职学校、广西科技商贸高级技工学校贵港分校),其中公办学校4所,民办学校4所。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自治区重点、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平南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第三批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学校项目学校。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有30多个专业,其中,自治区示范专业4个,自治区校内示范实训基地3个,自治区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13个。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有教职工1213人,在校学生45705人(其中,全日制23021人,非全日制22684人)。近年来,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年均为社会培养输送全日制学历教育毕业生约8000人,年均开展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学员约5000人次,为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建设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和新兴工业城市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规模和结构。
我市狠抓中等职业学校招送生工作,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高中阶段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采取层层分解落实中职招送生任务、加强宣传、组织宣讲、开展渗透职业教育活动、加强督查和通报、落实旬报制度、约谈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中职招送生工作,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1.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2018年度,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有在校生45705人,其中全日制23021人,非全日制22684人;共招生18965人(含区直驻地中职学校招生),其中全日制11156人,非全日制7809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及其发展变化具体情况见下表:
项目 | 2017年 | 2018年 | 备注 |
学校数(所) | 8 | 8 | 不含已停止招生学校 |
在校生数(人) | 48932 | 45705 | |
其中,全日制(人) | 26132 | 23021 | |
其中,非全日制(人) | 22800 | 22684 | |
招生数(人) | 19957 | 18965 | 含区直驻地中职学校招生 |
其中,全日制(人) | 12186 | 11156 | |
其中,非全日制(人) | 7771 | 7809 |
2018年度,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含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下同)共有在校生183030人,其中,普通高中137325人,中等职业学校45705人;升上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学生共67795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49207人,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全口径送生18588人;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招生(全日制)比例为2.65:1。全市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及其发展变化具体情况见下表:
项目 | 2017年 | 2018年 | 备注 |
在校生数(人) | 176885 | 183030 | |
其中,普通高中(人) | 127953 | 137325 | |
其中,中职学校(人) | 48932 | 45705 | |
其中,普通高中招生数(人) | 46927 | 49207 | |
其中,中职全日制全口径送生数(人) | 22466 | 18588 | |
普职就读比 | 2.09:1 | 2.65:1 |
(二)设施设备。
2018年度,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校园面积824621平方米,生均35.82平方米;校舍面积315344平方米,生均13.70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值共10521.55万元,生均4570.41元;实训实习工位数共13537个,生均0.59个;纸质图书共454444册,生均19.74册。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设施设备及其发展变化具体情况见下表:
项目 | 2017年 | 2018年 | 备注 |
校园面积(平方米) | 824621 | 824621 | |
生均校园面积(平方米) | 31.56 | 35.82 | 以全日制在校生计 |
校舍面积(平方米) | 313898 | 315344 | |
生均校舍面积(平方米) | 12.01 | 13.70 | 以全日制在校生计 |
教学仪器设备值(万元) | 10105.65 | 10521.55 |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元) | 3867.16 | 4570.41 | 以全日制在校生计 |
实训实习工位数(个) | 12598 | 13537 | |
生均实训实习工位数(个) | 0.48 | 0.59 | |
纸质图书数(册) | 330236 | 454444 | |
生均纸质图书数(册) | 12.64 | 19.74 | 以全日制在校生计 |
(三)教师队伍。
2018年度,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有专任教师999人,其中,专业课教师577人,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261人,“双师型”教师比例为45.23%;聘请校外教师33人,聘请校外教师比例为3.30%;本科以上学历870人,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为87.09%;硕士以上学历24人,硕士以上学历比例为2.40%;高级职称教师127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12.71%;中级职称教师488人,中级职称教师比例为48.85%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及其发展变化具体情况见下表:
项目 | 2017年 | 2018年 | 备注 |
专任教师数(人) | 999 | 999 | |
其中,专业课教师数(人) | 660 | 577 | |
其中,“双师型”教师数(人) | 287 | 261 | |
“双师型”教师比例(%) | 43.48 | 45.23 | |
其中,校外教师数(人) | 52 | 33 | |
校外教师比例(%) | 5.21 | 3.30 | |
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 | 822 | 870 | |
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 82.28 | 87.09 | |
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 | 31 | 24 | |
硕士以上学历比例(%) | 3.10 | 2.40 | |
其中,高级职称教师(人) | 132 | 127 | |
高级职称教师比例(%) | 13.22 | 12.71 | |
其中,中级职称教师(人) | 450 | 488 | |
中级职称教师比例(%) | 45.05 | 48.85 |
二、学生发展
(一)学生素质。
通过加强学生爱国主义、传统精神、道德法制、就业创业教育,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常规管理、内涵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全面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2018年度,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合格率90.16%,专业技能合格率89.57%,体质测评合格率92.42%,毕业率 91.31%。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及其发展变化具体情况见下表:
项目 | 2017年 | 2018年 | 备注 |
文化课合格率(%) | 88.42 | 90.16 | |
专业技能合格率(%) | 82.36 | 89.57 | |
体质测评合格率(%) | 89.66 | 92.42 | |
毕业率(%) | 90.25 | 91.31 |
(二)就业质量。
通过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专题会议、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召开校园双选会、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措施,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2018年度,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0490人,就业学生10283人,就业率98.03%;其中对口就业6686人,对口就业率65.02%;创业786人,创业率7.64%;升学1678人,升学率16.32%;毕业生初次就业月收入3400元。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质量及其发展变化具体情况见下表:
项目 | 2017年 | 2018年 | 备注 |
毕业人数(人) | 7906 | 10490 | 2017年有关数据不包含非全日制毕业生 |
就业人数(人) | 7672 | 10283 | |
就业率(%) | 97.04 | 98.03 | |
其中,对口就业人数(人) | 5066 | 6686 | |
对口就业率(%) | 66.03 | 65.02 | |
创业人数(人) | 822 | 786 | |
创业率(%) | 10.71 | 7.64 | |
升学人数(人) | 1118 | 1678 | |
升学率(%) | 14.14 | 16.32 | |
毕业生初次就业收入(元) | 3200 | 3400 |
三、质量保障措施
(一)专业布局。
建立健全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与结构优化机制,指导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情况开设新专业,淘汰落后的专业。近年来,根据我市广泛引进的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产业以及港口物流、冶金、机械制造、林板纸、纺织服装与皮革、建材、制糖、农林产品深加工等传统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2018年指导5所中等职业学校新增设10个专业,淘汰5个旧专业。
2018年度,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开设专业38个,基本能对应贵港市重点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布点76个,覆盖所有18个中职专业大类中的14个,对接第一、二、三产业的专业数分别为1个、11个、26个,有力支撑了我市产业的发展。
(二)质量保证。
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内涵建设,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健全完善校内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职业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编制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布;加强监管,加强业务督查,对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年度考评并在教育系统内部公布考评结果,有力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快西江教育园区规划建设步伐,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工业学院相继开工建设,新引进了各占地75亩、办学规模2000人、投资1.5亿元的贵港市电子工业学校项目和贵港市商贸职业学校项目入驻园区办学;2018年全市投入3700多万元加强原有职业学校建设,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学生技能训练,大力开展专业技能比武活动和校级、市级学生技能比赛、文明风采比赛等,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2018年12月下旬,教育部发文公布,我市职业教育中心被正式确认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电子专业二年级学生被团中央授予全国最美中职生称号;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机电专业二年级学生荣获2018年全国中职学生职业技能比赛二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8年学生参加自治区技能比赛获奖43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参加自治区文明风采比赛获奖178项(其中,一等奖22项、二等奖73项),全市220多名中职学生免高考直升本科。
(三)落实教师编制,教师培养培训情况。
2018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有教职工1213人,其中4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有编制837个,目前在编人员797人。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公开招考、聘请编外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培训进修、企业锻炼、开展教师技能比赛等方式,多渠道加强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职业学校教师综合素质逐步提高。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有全国优秀教师、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特级教师1人,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名校长培养对象2人,自治区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工程培养对象2人。2018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加自治区级及以上培训 950多人次,参加自治区教师教学比赛、技能比赛、信息化教学比赛获奖28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24项)。
四、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为了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我市指导职业学校健全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初步探索了“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如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聘请相关企业的总监、经理、部门主任、技术骨干为一体化课程改革专家,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体系;在汽车专业开设了“企业课堂班”,长期聘请4S店的5-8名技师定期到学校上课,专业教师跟岗学习并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学生不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性实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岗位适应能力。2018年,全市职业学校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市内外的华奥汽车、贝峰科技、嘉龙海杰、桂商汽车、贵糖、贵钢、美的、比亚迪等10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学校共开设企业订单班15多个,为企业量身定点培养人才500多人;聘请33名企业兼职教师到学校兼课,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380多人次;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建设190多人次,参与新建、改扩建校内实训室地12个。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效促进了教师实践能力与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与岗位能力的提高,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渗透融合,初步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二)学生实习情况。
2018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有8026名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其中在贵港本地实习的3067人,在外地实习的4959人。
我市加强对实习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副局长为组长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16]3号)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工作的监管,通过开会统一部署、加强指导、实地检查、接受举报、约谈等措施,纠正了个别职业学校不规范组织学生实习的行为,进一步规范了学生实习管理工作。
(三)集团化办学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2016年我市成立了由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7所市内职业院校、20多家行业、企业参与的贵港职业教育集团。2018年,集团举办了2次专业建设研讨会、1次中高职对接研讨会、1次专题讲座、2场专业学生技能比赛、1场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帮扶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0多人次,初步实现了职业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增强了贵港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
五、社会贡献
(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市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逐步提高;加强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现开设的30多个专业基本与我市广泛引进的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产业以及港口物流、冶金、机械制造、林板纸、纺织服装与皮革、建材、制糖、农林产品深加工等传统重点产业相适应。2018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有学历教育在校生45705人,培养输送学历教育毕业生10490(含非全日制),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了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社会服务。
中等职业学校充分发挥师资、设备条件等资源优势,积极申报、承接各级各类职工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考证考试、等活动,面向社会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2018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约5000人次,为本地企事业单位开展职工培训1300多人次,提供考证考试服务6400多人次,面向社会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420多人次,为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对口支援。
2018年,我市充分发挥市职业教育中心作为国家中等
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继续与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平南县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部分市内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多次派出西江职教工作坊成员到桂平一职、平南一职、市电子科技学校等校上公开示范课、召开专业建设座谈会等,对口培养指导教师600多人次,促进了全市职业教育的发展。
六、政府履责
(一)经费。
2018年,财政投入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经费共计1.526亿元,投入经费主要包括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国家助学金、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项目建设专项经费以及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工资待遇、生均公用经费等。其中,落实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用于基础能力建设的项目建设经费共3700多万元,落实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600元/生/年。
(二)政策措施。
我市出台了《贵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贵港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贵政办发﹝2017﹞22号)等文件,编制并报送了《贵港市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规划方案》,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正在加快规划建设贵港市西江教育园区中职集中办学区,2019年在中职集中办学区至少新开工建设2所中等职业学校,同时加强原有中等职业学校的改扩建工作,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高中阶段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落实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编制,大力开展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一系列文件、政策措施,为加快全市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普职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特色创新
案例一:以立德树人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贵港市职业教育中心针对中职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培养学生“责任、合作、质量、服务、感恩”的校园文化核心价值为契机,把“三同三力三业”的育人模式贯穿育人始终;制订星级班级标准,进行常态化评比;开展形式多样的育人活动,构建立体式德育体系; 感恩回报社会,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近年来,该校学生参加全区、全国文明风采大赛共有700人次获奖;在全国最美中职生评比中,2015、2016、2017年该校分别有杨经杰、杨晓华、李文杰当选,实现“三连冠”的好成绩;李文杰同学当选为18届团中央代表并赴北京参会,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循循教导;近两年来,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共175人次获奖其中一等奖31人次,二等奖53人次;付海良同学在 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实现了学校历史性的突破和跨越。
案例二:校企合作,着力打造互联网+电商创业孵化基地
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和市场发展趋势,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对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2016年新增电子商务专业,学校利用两年的时间,重点打造“党旗领航–电商扶贫”的互联网+创业孵化基地,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学校已与广西义商联合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共建电子商务专业及“互联网+”电商创业孵化基地,实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方共赢,以“互联网+”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电子商务创业型实操、实践教学和运营,为我市培养电商创业人才,为“互联网+”创业班学员设置相应的学徒岗位,优先给予优秀学员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
案例三:产教融合,特色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平南三利小刀驰名全国,它的锻造工艺入选广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南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践行服务当地、打造特色专业产业思想,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刀具加工产业,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不断加大专业设备投入,为专业发展和校企合作打好基础;校企共同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开发刀具地方特色课程;企业以生产标准要求参与指导学校实训室建设;校聘请当地著名的刀具加工师傅到我校进行联合执教,学生通过在校实际观摩,逐一了解刀具加工流程,掌握初步理论知识,熟悉各种刀具加工机械操作;学生和教师不定期到企业跟岗实习实训;实行学徒制教学方式,由刀具企业资深师傅根据行业上岗要求培养培训学生,学习即是上岗,不断提升技术技能水平,逐步把机械加工专业打造成示范特色专业,为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八、学校党建工作情况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共有中共党员250多名,设有党支部12个。2018年,我市继续大力加强学校党建工作,通过成立党建联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抓好党员学习教育活动、抓好“三会一课”、树立典型模范、开展党建一对一帮扶、以党建促工作、以党建带工青妇等措施,发挥了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促进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党建工作,推动了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九、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主要问题。
1.职业教育基础差、底子薄,资源总量不足,招生能力不足,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2.职教师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不足。
3.专业设置不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专业调整缺乏活力,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4.企业合作深度不够,氛围不够浓。
(二)改进措施
1.加快规划建设贵港市西江教育园区,引进区内外优质职业院校入驻办学,同时加大原有职业学校的改扩建力度。
2.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根据要求加强教师编制配备;进一步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3.对接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落实好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和专业结构优化工作;加强职业学校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指导职业学校建立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学生培养与评价等活动,促进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免费领取教资笔试/面试/普通话备考资料> >